- 光岳楼
- 在山东聊城市旧城中心。
明洪武七年(1374年),为“远眺料敌与严更漏”,以修城余料建,名余木楼或鼓楼。
东昌府在聊城设治所后,又称东昌楼。
弘治九年(1496年),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,遂易今名。
楼台基为砖石结构,高9米,占地1,238平方米。
上部为木构,楼四层五间,歇山十字脊顶,四面斗拱飞檐,并有回廊相通,表现了宋元向明清建筑过渡的风格。
通高33米,高搂崔巍,冲汉凌霄,为聊城的象征。
楼存清康熙帝御笔“神光钟瑛”碑、乾隆帝诗刻、历次重修碑记和嵌壁石刻二十块。
1938年,国民党爱国将领范筑先为抗击日本侵略军,曾设巷战指挥部于此。
解放后,多次进行维修。
1974年为纪念建梭六百年,郭沫若新书“光岳楼”匾额悬于楼上,丰子恺撰书楹联云:“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;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。
”登楼远眺,鲁西北平野无垠,黄河苍茫接天,层峦迭嶂,景色壮阔。
China Attractions dictionary (中国名胜词典). 2013.